|智能客服|
微信二维码

级客课堂

级客头条
首页 > 级客头条 > 我有病啊,你有“药”吗?

我有病啊,你有“药”吗?

发布时间:2018-01-09 21:09
来源:ETF和分级圈
作者:ETF和分级圈

最近圈主在肆虐全国的流感病毒手下也未能幸免,感冒刚好。吸吸鼻子,看看今天国证医药指数(399394)收出1.85%涨幅的大红阳线,正好写写医药行业。在过去的2017年里,圈主眼里的医药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行业。为什么有意思呢?因为行业收入和行业利润从2016年初就开始回暖了,2017年也是每个季度的收入和利润增速都在10%以上,但是2017年前三个季度就是不涨,三季度还给你玩小下跌。那没办法,只能留给四季度反应了。于是四季度涨得比沪深300指数好多了。

 

这是过去,那未来呢?首先我们看好医药行业2018年的表现,并且认为,可能比2017年全年要好。我们分成两个层面来讨论医药行业的情况。第一个层面是行业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细分子行业层面。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现在先来说行业层面的事情。

 

第一,从板块本身的性价比来说,圈主觉得估值不贵。我们看一下过去5年国证医药指数(399394)的估值情况,过去5年估值的最低点是14年的5月上旬,30倍。现在是多少呢?35倍。现在指数点位是10122点,上次指数点位在这个位置的时候,指数对应的估值快到50倍了。所以比起来,现在可便宜多了。价格上涨,估值却在下降,一般意味着什么呢?一般意味着股票业绩不错,迅速地摊低了股票的估值。一般后面的跟着的套路又是什么呢?一般是市场发现了这里还有便宜股票,可以买。

 

国证医药指数(399394)过去5年PE和指数走势图

 

第二,就是圈主前面说到的行业增速啦。2015年4季度行业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都掉到了个位数,就是低于10%。是医药行业的冬天。有人会问:不是说老龄化是利好医药行业的吗?没错,但是老龄化架不住前几年医保控费呀,于是药企收入就嗖嗖地往下掉。这几年,一方面习惯了医保控费的节奏,商业保险也慢慢多了,另一方面,医药行业通过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费用的管控、创新投入初见成效等方式,逐渐筑底走出了行业的冬天。从2016年1季度开始,到2017年3季度,医药行业的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已经连续7个季度缓慢向上,形成了反转趋势。上市公司的增速有了一个更明显的提升,从2017年1季报开始,连续三个季度的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扣非增速超过了20%。已经比2016年15%以内的这个增速,有一个更明显的好转了。

 

第三,政策不悲观。有人来问过圈主,才感觉医保控费这么多年的阴影慢慢正在散去,又听说医保资金吃紧,取消了很多医疗器械和辅助用药的报销,是否对恢复中的医药行业会形成致命一击?我们认为2018年医保控费政策将是一个结构性的腾笼换鸟的过程。怎么说呢?有一部分比如说临床效果不能被证实的一些中药、处方药,还有一些辅助用药和一部分单一品牌依赖的高值耗材的公司,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但是我们也看到,2018年也有很多利好性的政策。包括创新药的加速审评,包括一致性评价的第一批品种的获批。再比如说医保目录调整之后,新一批的这种进入的治疗性用药的放量,这些品种其实都会有一个更好的表现。

 

 

第四,消费升级。比如说像中药这些年的提价,比如说像高端医疗服务的逐步提价,包括处方药的升级换代,都是有消费升级属性的。这些产品都是医保基本上不给支付的一些品种,这些年的增速也是比较快的。所以我们觉得消费升级和创新可以让医药看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大周期,这里面会有很多的机会。

 

上面讲的都是行业层面上的事情。接下来我们聊聊子行业,都有哪些子行业能够在2018年带领医药行业继续走上业绩增长的康庄大道呢?

 

第一,创新药,目前的大风口。我们认为是全年或者说未来多年内最大的一个风口,因为中国现在的药审政策,在创新药角度,药审政策已经跟海外基本上接轨了,但是我们的估值体系还没有完全接轨。我们还是使用PE和PB这样的指标去看一个企业的估值。但是在海外,特别对于一些生物制品或者创新药的这种生物技术类的公司,PE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不用PE估值。怎么估值呢?就是拿未来的产品的现金流折现,去进行估值。我们现在还没有习惯这样的一个估值体系,所以这是一个逐步接轨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有一批大概五六个品种在美国做三期的临床试验,可能有十几二十个品种,在美国做一二期的临床试验。大概率来说,未来中国的创新药也会在美国上市。既然这些产品在国际上最大的市场上打拼,那么它们的估值体系也会逐步地去和国际接轨。

 

第二,一致性评价。在一致性评价这一块,可以比较关注两部分企业。一部分是过去进口占比比较高的药品的替代品种。这些品种外资可能有40%-50%,甚至60%的市占率,外资比内资的这个体量还是要大很多。那么它们的价格也比我们贵30%-50%,那么国内企业的替代药品,在通过一致性评价之后,就会有进口替代的一个机会。另一部分是国产的替代,可以看成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过程,医药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国有4000多家药企,有很多药,一家可能有50个文号、100个文号,其中的八九成过不了一次性评价。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去做国产的替代,一些文号多、批文多,然后又有比较好的分销行业体系的公司,嫁接上工商联动,能够通过一次性评价把这些品种能够做大、做强,去抢其它小企业的市场份额。

 

第三,医药批发和流通。2017年年初的时候,大家对于两票制的预期是比较高的,到后来发现两票制的集中度提高暂时没有等来,但是先等来了二次溢价和两票制背景下一些调拨业务的萎缩,所以导致了一些商业企业股价的下跌。2018年政策上,我们认为同比的冲击会明显缓和,而且从2018年二季度开始,由于低基数效应的存在,业绩也会改善,面临一个业绩跟估值的双升,可以关注。

 

在零售端,中国确实空间比较巨大。美国前两大药品零售商,合起来拥有50%的市占率,中国最大的两家合起来可能都不到5%的市占率。美国最大的药品零售商市值大约1000亿美金,中国的也就两三百亿人民币。美国大概80%的药品是在药店里去买的,中国80%的处方药还是在医院院内去销售的。所以目前的情况会导致以后整个零售端,一方面会面临一个集中度的提高,就是分蛋糕的人会减少。另外一方面我们会从中长期面临一个处方的外流,会流向整个社会化的药房。

 

   

最后,补充一下市场的资金情况。我们知道基本上每年增量资金喜欢是什么样性质的股票,基本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股票会成为最牛的股票。比如说2006年、2007年的时候,公募大发展的时候,大银行地产,一些大的国企是当年的热门。2013年私募大发展之后,市场风格开始偏向中小创。如果后面还有牛市等着我们的话,什么样的资金会成为增量的资金?我们觉得可以考虑一下外资,就是北上的钱,或者说国际化配置的钱,我们看到沪港通、深港通都开通了。中国也在逐步地按比例去加入MSCI,这样的一个增量资金的配置效应下,什么样的企业最受欢迎?医药行业里面就有很多股票很受老外的喜欢。

 

讲完行业,给大家介绍一下工具。医药行业指数基金(160219)。毕竟指数基金也是股票基金,所以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可以考虑买。风险承受能力更高,喜欢心跳的,来医药B(150131)吧,带杠杆,更刺激。

 

今天就这样,白了个白~

 

风险提示:无论是股票ETF/LOF/分级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其中分级B内含杠杆机制,预期收益预期风险有所放大,要有着坚定看好的信念,并能够承受相应风险的心理才买,有点犹豫宁可错过也不要乱入哦。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

 

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